网络反腐更待制度护航
日前,有网友爆料称,兰州市长袁占亭至少佩戴过5块手表,其中包括价值20余万元的江诗丹顿、15万元的镶钻欧米茄等名表,价值或高过“表哥”杨达才。12月4日,袁占亭表示,已看到传闻,省里(甘肃省)在处理这个事情。(11月5日东南网)
如今,对于贪腐官员而言,已是人人自危,稍不留神就被网友兜底,劣迹败露,葬送官运前途。而对嫉恶如仇的公众和日趋紧迫的反腐事业来说,网络无疑是件顺手的反腐利器,“表哥”杨达才,房叔“蔡彬”,如今是兰州市长袁占亭,不论官阶大小、身居何职,悉数中枪。这样一个自媒体时代,上至高官、下至百姓,人人皆有发言权,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使得举报的风险和成本大大降低,举报者不再担心举报上访受压制,不再担心泥牛入海反遭报复,而网络产生的扩散影响却事半功倍。
一张小小的照片,细致入微的网友们可以发掘无数信息,从摆拍造假,到官员手表、皮带的品牌、价格,直至引起纪委等反腐部门注意,挖掘出涉事官员的内幕和勾当,各个环节无不活跃着网友的身影。其实,在每一次网络反腐案件中,网络的作用主要有两个:其一,曝光、举报和发现问题官员,比如“表哥”杨达才的落马,缘于网友们在事故现场偶然发现其不合时宜的微笑,随即发动人肉搜索,杨达才因此深陷“名表门”;其二,就是网络的舆论造势,网络的放大效应难以估量,一旦涉事官员言行刺激或冒犯网友,其瞬间爆发的舆论压力便一发不可收拾,足以引起反腐部门的注意,问题官员落马也就顺理成章。
网络反腐的强大威力,带给公众无数惊喜,而网友们更是乐此不疲,掀翻“表哥”、“房叔”后,又共同参与缔造多起网络反腐的成功案例,比如近期重庆北碚区委书记雷政富不雅视频疯传网络后被免职,网曝山东官员为情人写下结婚承诺书后遭调查,现在轮到兰州市长袁占亭再陷“名表门”。面对日益复杂严峻的反腐事业,网络反腐异军突起,甚至被认为反腐事业的救命稻草。然而,网络作为一种反腐手段和工具,过分地夸大和擅用只会导致反腐工作的疲软与无序。
其实,当前问题官员接二连三地集中曝光,更加凸显网络反腐的偶然性。公众和网友几次尝到网络反腐的甜头,因此迅速地照搬到其他不谨慎的官员身上,当然屡试不爽。不过,当集中爆发期过去,那些潜伏的问题官员提高警觉,不再玩自拍,少发微博,不戴手表、不给情妇写保证书,网络反腐的威力还能延续下去吗?恐怕不容乐观。
物必先腐,而后虫生,制度也是这样。如果制度缺乏对官员的监督之策,官员的腐败冲动就不可能被杜绝,网络兴许能够捕捉到几条粗心大意的漏网之鱼,然而,这种后发的、被动的反腐策略显然缺乏延续性,“表哥”杨达才倒下去,定然还有“表哥”袁占亭等辈站起来。所以,网络反腐固然强大,缺乏制度护航难免疲软,只有加强反腐的制度设计,比如及早推行“千呼万唤不出来”的官员财产公示制度,才能让官员贪腐消弭于未然。余燕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