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温情故事记录一群“宿迁好人”
—— 寻找“宿迁好人”系列报道之二
一个乐善好施、心中流淌着爱的人,每每在行走的途中,总会不自觉地腾出一只手来,拉一拉、扶一把、牵一下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吴新建带着女儿求医的8年间,之所以不放弃、不抛弃,还得益于他身后时时会有一双双温暖的手,在他疲倦时拉着他、要倒下时扶着他、茫然失措时牵着他。这无数双温暖的手给他阳光和力量,让他在濒临绝境时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没有这么多‘宿迁好人’的无私帮助,我们父女俩撑不到今天!”吴新建在求助信中动情地说。
同窗之谊缔结兄弟情缘
吴新建的求助信,7页信纸共计1838个字,写下了一连串“宿迁好人”的名字与事迹。徐胜刚、张建军、吴良秀名列其中,这3人都是吴新建高中同学。
谈起吴新建,徐胜刚说:“新建常以哥哥来称呼我。我比他年长两岁,他感谢我多年来对他的照顾,就拿我当哥哥,我也就把他当自家弟弟一样照顾,哥哥照顾弟弟还不是应该的吗?”
“我以前工作地点离他家比较近,抽空会给吴新建和孩子送点零食和钱,主要还是想帮助孩子治好病,继续学业。”张建军说,“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次吴新建带孩子去北京治病,临走时我给了他几千元钱作路费,他紧紧攥着我的手不放,眼泪也不停地流,那是我这么多年第一次见他掉眼泪。我知道这些年他过得很苦,真的不容易。”
徐胜刚和张建军把自己多年来对吴新建的照顾说得很淡,认为“自己兄弟应该帮忙”,但在吴新建的心里,却把这两位老同学当作了恩人。吴新建说,从孩子生病起,他四处借钱,一直借到谁见他都躲着走。后来,在徐胜刚和张建军的帮助下,他才得以带孩子5次住进宿迁市人民医院、3次前往南京鼓楼医院、一次来到苏州医院治疗。
同样是高中同学,2005年,时任新庄中心小学校长的吴良秀,得知昔日同窗吴新建因养女患有疑难杂症,生活穷困潦倒、家中一贫如洗后,想方设法帮助他。通过多方协调,为吴新建安排了一个学校宿舍管理员的职务,让他有点收入补贴家用。但很快,因为照顾孩子无暇工作,吴新建辞去了这份工作。
2012年,吴良秀调任侍岭中心小学校长,恰逢吴新建的女儿吴佳妮来到该小学上六年级。侍岭中心小学没有学生宿舍,吴新建每天上学、放学都要骑着车子走五、六公里的路接送吴佳妮。针对吴新建的特殊情况,吴良秀召集校领导班子专门就此事进行研究,最终,腾出两间宿舍给吴新建父女居住。同时,还解决了他们的午饭问题,减免了吴佳妮在校期间的一切学习费用。在吴良秀的帮助下,吴新建和女儿有了安身之所,缓解了生活困难。
师生之缘形同父女之爱
在吴新建心中的“宿迁好人”榜上,学生王方圆算得上是“重量级人物”:吴新建带孩子上北京16次,都是王方圆安排的食宿。
除此之外,为给吴佳妮治病,王方圆发动自己的哥哥、同事、同学以及吴新建昔日的学生,大家一起资助吴佳妮的医疗费、食宿费、车旅费等。她还多方联系自己研究生时的老师,帮助出面协调医院关系,减免吴佳妮的医疗费用。
吴新建说,从孩子首次去北京治疗到现在,王方圆和她几位同学已无偿资助8万多元,到现在还在继续帮助孩子完成学业。
今年春节前夕,吴新建生病住进了宿迁市中医院。远在北京的王方圆得知后,当天汇来了5000元作为医疗费,并一再跟老师说:“安心治病,不要考虑住院费用,早日出院带好佳妮!”
对于王方圆给自己这么多的帮助,吴新建一直发自内心地心存感激。
可王方圆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却说:“听说吴佳妮患病,别的没想,只想尽自己的能力给吴老师父女提供一些帮助。吴老师真的不需要感谢我,他本身就是一个好人,也正是这位好老师,教会了我如何做人。”
电话中,王方圆讲述了这样一件感人的往事:吴新建是王方圆小学三年级时的语文老师,只教过她一年时间。但王方圆在上高中时,因家境贫寒曾一度准备放弃学业。吴新建得知这件事情后,认为学习成绩这么好的孩子不继续求学太可惜,便冒雪骑自行车赶到学校,劝慰她、鼓励她,并给了她100元钱。从此,吴新建一直关注着王方圆在校学习情况,并经常和王方圆的父母谈心,要他们支持孩子上学。
王方圆说:“吴老师是我的恩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他在我心中就像父亲一般存在着。对佳妮,我做的是一个姐姐应该做的;对老师,我做的是一个女儿应该做的。我非常感谢家乡人对吴老师父女俩的照顾。”
俗话说“投之以桃,报之以李”,王方圆以自己的善举,为这句话作出了温情的诠释。
公仆之情传递阳光暖意
在吴新建背女求医的8年间,地方党委、政府和相关单位,一直没有忘记他们。
由于治疗孩子疾病的专用药品不在“新农合”报销范围,孩子的病也不属大病救助的病症,所有的医疗费用只能自己支付,这让吴新建感觉异常窘迫。这件事被时任侍岭镇镇长的张武得知了,虽然自己即将调离,但他还是亲自将请求对吴佳妮实行特殊照顾的报告送到了时任宿豫区副区长王峰手中。最终,在王峰和张武的关心下,区医疗保险机构、区红十字会分别帮助吴新建解决医疗费用3000元和2000元。
2009年底,孩子治病已经花了15万元,吴新建再也无力继续孩子的治疗。宿豫区委书记曹秀明得知情况后,安排区红十字会援助10000元。之后,宿豫区慈善总会分两次援助4500元,区红十字会又援助2000元。
2012年春节前夕,吴新建生病住进宿迁市中医院。刚上任不久的侍岭镇党委书记臧涛得知后打电话安慰吴新建,并在吴新建出院后,到吴新建家看望他,为他送上2000元慰问金·……
这些关注民众冷暖的公仆们所给予的及时援助,像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深陷困境的吴新建深深地感受到了党委、政府送来的温暖。“他们的恩情,我和孩子会铭记于心,永不忘怀。”
凡人之义彰显人间温情
2004年5月20日,吴新建背着女儿第三次到南京治疗时,钱被花光了无法回家。无奈之下,他和女儿在中央门车站外求助,希望得到50元的路费。
3个多小时过去了,没有人愿意出钱帮助,甚至有人以为他们是骗子。后来,一位50多岁的女士走上前,帮吴新建父女俩买了吃的东西后,又硬塞给他们100元路费。吴新建一定要知道恩人的名字,但这位女士只告诉他,自己叫胡翠平,是宿城区洋北人。
2009年3月,吴佳妮患脑炎昏迷了3天。在宿迁市人民医院抢救治疗的半个多月时间,医院的乔继冰医师和儿科的工作人员为吴佳妮垫付了2000元的医药费。
2011年5月,一位自称“宿迁人”的男士来到吴新建家,为他们父女俩送来一台彩电,圆了吴新建父女俩能看上电视的梦。之后,这位好心人又多次送来牛奶、方便面、衣服等生活用品,先后在儿童节、中秋节、春节送来600元给吴佳妮。
在吴新建多次当面询问下,才知道好心人叫韩健,至于身份、住址等都一无所知。
2011年10月,一位陌生的女同志来到吴新建家,带来牛奶和鸡蛋等物品,又给孩子200元。从那时起,她每月给孩子汇100元作为营养费。一年多时间内,先后6次到吴新建家,送油、蛋、奶还有洗衣粉等生活用品,还为孩子买了棉衣裤、鞋帽和围巾。
同样,她也不告诉吴新建自己的身份。吴新建请她留下电话号码以便感谢,但她留下的却是一个12位数字无法打通的号码。后经吴新建多方打听,才知道她是宿豫区蔡集镇人,名叫吴耀娟。
记者了解到,吴耀娟是一名普通的洗车工,月薪只有800元。每月领到工资,吴耀娟先汇100元给吴佳妮,然后还要拿出部分钱去接济另一个贫困孩子,剩下的才用于自己的家庭生活。
吴耀娟告诉记者,得知吴新建和养女的遭遇后,当时想法很简单,就是想去看看这个孩子,帮帮这对父女。“我也是位母亲,这么小的孩子却遭受那么大的磨难,让人心疼又让人心酸。后来我有时间就去看看他们父女,缺什么就送点过去。”
吴耀娟在帮助吴新建父女的过程中,也有人不理解,认为一个洗车工把自己照顾好就不错了,哪有能力帮别人,是不是想出风头?
吴耀娟说,那段时间她很苦恼,后来她母亲知道后,对她说:“你做好事怕别人说什么呢?”母亲的话,给了吴耀娟继续帮助吴新建父女俩的勇气。而她的坚持和付出,也赢得了单位领导、同事以及家人朋友的支持和理解,人们把吴耀娟誉为“最美洗车工”。
吴新建家中珍藏着一个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录着所有帮助过他的人,有名字的,或者不知名的。
吴新建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
有一回,我带孩子在宿迁市区检查身体,在一家小吃铺吃饭,到付钱时才知道有人为我们付过了,但谁付的我不知道;
有一回,我带孩子在雨中赶往车站,一位陌生女青年见我和孩子淋着雨,主动到我身边停车,无偿开车将我们送到车站;
有一回,家里来位年轻人,拎着牛奶和水果来看我和女儿,临走执意放下200元······
这么多年来,在吴新建带着养女求医的漫漫岁月中,经历了数不清的“有一回”,很多人都是素昧平生、萍水相逢,他们却都伸出温暖的双手“搀扶”着吴新建和女儿一路前行。对于这些人,有的人吴新建记下了名字,可好多人名却没法记下,他只能尊敬地把这些不知名的好心人统称为“宿迁好人”。这些“宿迁好人”的形象,已深深地刻在了吴新建的心中。
吴新建来信的最后一段是这样写的:“我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是他们用一颗善良的心、一双温暖的手、一句暖心的话,让我在困境中坚强,逆境中坚守,绝望中憧憬希望,严寒中倍感世间的温暖。我对他们无以为报,只希望通过报纸报道,让大家知道这些‘宿迁好人’,从而影响和带动更多的宿迁人,大家共同把这世界变得更美好!”王君文 李尚成 王劲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