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从“上善若水”到 “养育万物”
2012-12-30 14:53:50 来源: 作者: 【 】 浏览:1007次 评论:0

 从“上善若水”到“养育万物”
——像老子一样高贵做人

       读完《道德经》,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是,老子是以骄傲的姿态去面对这个世界,却用谦虚冷静、不争的心态处理身边发生的事情。他又是一个温暖而善良的人,因为生于战争频繁的时代,老子向往那种没有战争的理想化的小农经济社会。我非常强烈地感觉到,老子的智慧很适合被压力包围的现代人,不世俗却很高贵的态度是我们摆脱“山寨”时代的重要心态。
  老子透露给读者的很多时候是一种低调的处世方法,而这个也正是老子所提倡的“无为而治”的一种反映。所谓“无为而治”也是“无为而无不为”,在老子看来,社会的统治者们要依照天道自然法则管理社会事物,顺其自然不去违背老百姓的意愿,不去强加干预老百姓的生存,因此天下百姓会自我生长,自我发展。《道德经》的第二章就非常明确地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这句话的意思是作为一个圣人,要用顺其自然的“无为”态度去处理世间事务,这就是不言的教导,只有凭万物生长不加干涉,却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为万物的生长尽心尽力却不认为是自己的功劳,而正是他的不居功自傲,所以他的功绩是不会失去而是永存的。在现实生活中,这种“无为”其实最终的是为了能更长久的生存。
  老子的《道德经》中多处讲到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之间关系,并且明确指出,柔弱的那一方即抱有于世不争态度的那一方,是有“道”之人的做法。“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老子认为,最有“道”的人的品行应该跟水一样,不仅愿意去做有利于众人的事,为流水不争。还愿意到人们不愿意居住的地方去居住,叫水往低处流。也正是水的这种最符合自然规律的做法,才是老子所认为的最好的做法。也许身在现代,很少有人能理解老子的这种看法,其实老子的这种利他行为的背后是有利己的动机的。在《道德经》的二十二章中讲到:“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大概的意思是委曲反能求全,屈枉便会直伸;低洼反而充盈,陈旧便会更新;少取反而获得,贪多便会迷失。不自我表扬,反能得到彰明;不自我夸耀的,反而能看到其真正功利,不自高自大的,反而能够显示出其优势长处。这里不仅可以看出老子所谓的利他其实都是为了利己,还能看出老子是以正面和反面的相互转化的辩证方式陈述世间万物的,也是老子谦虚、不争的社会生活原则。
  老子对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矛盾双方相互转化的生动描述,就是表达了他的朴素的唯物辩证法的深刻思考,也正是说明了“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的运动变化观点。这种观点运用到国家治理中时,又表现为:“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其实不免有一些绝对化了:“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老子的这种哲学有一定道理,在生活中部分也可见到,运用到实际中貌似显得单薄了,现实中事情千变万化,关系错中复杂,只是用这种以柔克刚的方法是不能处理所有的事情的。做人就十分难,什么时候可以运用老子的这种哲学,什么时候是不能运用这种哲学的,我们没有标准答案或者规律可循。
  老子的辩证法还可以从这里看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灾难祸害啊,幸福总是依靠在它的旁边;幸福甜美啊,灾难总是暗藏埋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难还是幸福呢?实在难以理解!方正忽然变成斜邪,善良忽然变成邪恶,人们对这些问题的迷惑,由来已久了!”这其实就告诉人们,不要对任何成功而高兴得太早,下面会发生什么事情是我们很难预料的,这有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的感觉了。除此之外,老子还教导我们的是“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一个有“道得道”的人是方正不生硬,有棱角却不会伤害别人,爽直利率而不肆无忌惮,有光亮而不闪耀刺眼,身居高位而不盛气凌人。看到这里我不禁感叹老子的做人原则难度需要拿捏得很精确,含蓄不失道理却又很有意思。说到这里,应该非常明了,老子的哲学放在心里比拿出来炫耀好的多,有些东西不必老生常谈,很多事情不要说出来,一旦说出来就是有一个具体的某个东西,但是放在心里大家都明白,就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啊!
  老子认为,“道”生长万物,而“德”则养育万物,但“道”和“德”都是“无为而作”,并不干涉世间万物的生长繁衍,而是顺其自然,让其自我发展变化。生长万物和繁荣万物,却又不自恃有功,不擅自主宰万物,老子认为,这是最深远高尚无私的上善之德。从反面来看老子的道德观是具有积极进步意义的,但是在五十二章中提到:“夫唯啬,是以早服,早服是谓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
  重积德就是早做准备,就是要不断地积善行德,这样就没有什么不能胜任,也就没有什么不能战胜,如果没有什么不能战胜,就无法估量他的巨大力量,那他就可以担负起管理国家的重任。虽然做一个“有道得道”的人,积善行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老子所说的积善行德就可以没有什么不能胜任和战胜的,是老子“无为守柔”的哲学思想在政治上的反映,这些观点都是只老子的一个良好的愿望。实践也已经证明,老子的无为守柔的哲学思想是不能很好地解决政治上的问题,特别是战乱的时代,暴力和武力是拿下政权的首要条件,所以老子的哲学思想或许在和平的国家中,是可以实施的,也许就是那个共产主义社会吧。
  老子是中国哲学大师,他的哲学思想经过历史的洗礼,成为坚实的试金石,我一个小人物不敢多加评论,只是胡乱说了一些读了这本书以后印象比较深的几个方面。老子大师的哲学对我的启发很深刻,我也顿时明白了很多道理。我希望能在大师的指导下,更接近哲理的真谛。(作者系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伦理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林莉莉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上一篇方言矩行,文明城市创建的支撑 下一篇富豪见义勇为无关身份只关精神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2 Xung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018397号  迅哥有约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江苏省宿迁市洪泽湖东路8号  联系电话:0527-82168048

苏公网安备 32131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