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清华博士的弃研从教带来的反思
2012-11-27 06:54:41 来源: 作者: 【 】 浏览:1068次 评论:0

 清华博士“弃研从教”带来的反思
 

            近日,清华博士生萧杨突然放弃留校继续做科研的机会,与北京一所重点中学签约做数学老师。其导师写下3000多字的长信,表达惋惜与困惑。数日后,萧杨在一个社交网站上贴出一封长信回复老师,“我已经厌恶科研了。”(11月23日《新京报》)
      
萧杨的选择引发广泛争议,从报道中容易发现,对于智商较高的清华博士而言,他的选择不是随随便便得出的,而是深思熟悉后的结果。而要想从典型个例中寻获公共反思的价值,也需深入到当事人的心理抉择中去,从中去发现问题的实质,以及这问题是在如何影响一个年轻人的职业之路。
  他说,“此前一直坚持科研不是老师强迫的,只是因为我从小被教育成“听话的好孩子”,只要别人给了我任务并且应该是我做的任务,不管我喜不喜欢,都会尽力去完成,不只是科研问题,甚至是帮实验室干杂活,都是完成得既快又好,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了程老师以为我喜欢做科研”。可以说,萧杨对自身职业选择的反思,已触及了教育的软肋。
  容易看出,萧杨因为是个“听话的好孩子”,所以导致他背离了自己原有的兴趣与爱好,而只是按照导师的要求来做科研,尽管也做得很好,但这却并不是他的快乐之选。相比而言,做一名老师能让他更有成就感。他的选择没错,可是谁错了?错就错在他从小就被教育成了“听话的好孩子”,一直在走别人指好的路。
  “听话的好孩子”是一个教育标准,是老师和父母眼中的标杆。从上学开始,无论孩子的天赋如何,兴趣何在,本身“性质”怎样,都被类似标准所要求,这就像是有一个标准定型的模子,而教育则通过这个模子来给孩子们塑形,把孩子塑造成“科研奇才”“工程师”等社会有用人才。但问题在于,这样的教育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孩子的天性与兴趣,背离了孩子真正的喜好。就比如萧杨可能原本喜欢教书,但教育制度却让他成为理工科博士,而当他渐渐意识到自己的快乐与成就所在,“当一名中学教师”式的背离的发生,就有了某种必然性。
  理想的教育应是培养人而不是按照一个或几个模子“塑造”人,它应按照每个人天性资质、兴趣爱好等的不同,给孩子们阳光雨露,助其自然快乐地成长成才,而不是简单的成为“听话的好孩子”,这样才不会出现萧杨式的职业尴尬。著名教育家徐特立曾说,创新性人才“不要用一个模子塑造人,千篇一律就没有创造性。”而知名印度电影《三个傻瓜》中,也通过大学生对梦想的追求与对墨守成规教育观念的反抗,讽刺了教育制度。
  清华博士萧杨最终认识到了自己快乐的归属,做回了真正的自己,其选择的勇气令人敬佩,问题是有多少人能够有如此的勇气?而国家、学校、老师在教育投入上的成本更令人心痛。丁洪峰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上一篇请大家别让孩子在寒风中赶作业 下一篇中国式献爱心需要引导而非苛责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2 Xung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018397号  迅哥有约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江苏省宿迁市洪泽湖东路8号  联系电话:0527-82168048

苏公网安备 32131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