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人民群众对各种防疫物资需求猛增。在全国上下抗击疫情之时,一些不法分子却利用疫情炮制出新型网络诈骗“套路”,实施诈骗活动,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无锡宜兴警方梳理总结了疫情期间几种典型的诈骗套路,如有遇到可千万别上当!
一、具体案例
1、2021年7月11日,市民李某报警称,有人联系其称网购的物品因新冠疫情原因不能配送,后以理赔为由骗取李某手机银行转账7万余元。
2、2021年8月1日,市民王某通过微博认识一个网友,打算购买其二手电脑,后对方以河南疫情,账户冻结等为由,李某按照对方指示操作转账至对方账号3000余元。
二、诈骗手法
1、虚假预约疫苗接种短信诈骗。近期多地频繁出现不法分子冒充疾控中心发送假的新冠疫苗预约信息,引诱群众点击含木马网址的虚假链接,套取个人信息,以伺机实施诈骗。
2、冒充老师收取疫苗费诈骗。正值暑假期间,不法分子冒充老师进入学生家长群,偷偷进群的另外一个人配合“表演”,在群里发送虚假接种“新冠疫苗”的信息,以收取“新冠疫苗”接种费为由对学生家长行骗,收款后退群,逃之夭夭。
3、“快速出核酸检测结果”诈骗。不法分子利用对核酸报告有需求的人员希望尽快拿到核酸报告的心理,以“快速取报告”为诱饵,骗取受害人“报告费”和个人信息后拉黑删除销声匿迹。
4、谎称筹集善款诈骗。不法分子冒用民政部门、“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志愿者协会等名义,提供虚假单位或官方网站、平台等证明,谎称筹集善款投入防疫工作,或者伪造因疫情失去亲人、遭受重大损失等情形博取同情,骗取特定或不特定对象的财物。
5、推广出售药品、保健品诈骗。不法分子假冒政府部门、疾控单位、药物研究机构、公益组织或者“老中医”“养生专家”“权威人士”等,向广大群众特别是老年人推广出售所谓的抗疫情药物、提高免疫力保健品,从而骗取财物。
三、警方提醒
1、收到含有不明链接的手机短信,请千万不要随意点击,一定要通过电话或者其他聊天工具进行核实确认,切勿贸然汇款。
2、新冠病毒疫苗接种,不需承担任何费用,收费均为诈骗。
3、核酸检验报告一定要在经卫健部门认证的具备资质的医院进行检测,不要轻信他人所谓的“快速通道”。
4、爱心捐赠要认准正规捐赠渠道,不参加将资金转入个人账号或要求提供卡号、支付账号及密码的募捐活动。
5、购买药品、保健品要选好正规渠道,切勿相信以个人名义、非正规渠道组织售卖,一旦受骗应立即报警,及时挽回自已的财产损失,也防止不法分子再去欺骗他人。(供稿:无锡市公安局 编辑:陆启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