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18年资助9000多名寒门学子
2015-10-07 21:43:16 来源: 作者: 【 】 浏览:2269次 评论:0

18年资助9000多名寒门学子

    “当年的我,就像卖火柴的小女孩,是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的爷爷们,给了我温暖和希望。”丹徒区高资中学的教师金霞,谈起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对自己的帮助,满脸的感激之情。她告诉记者,父母离异后,自己随身有残疾的母亲生活,因为母亲没有劳动能力,家庭十分困难,在了解她的情况后,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从高中起就一直资助她的学业,直至她大学毕业踏上工作岗位。

  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一个民间助学公益慈善组织,成立18年来,共资助金霞这样的寒门学子9000多人,累计发放助学金1200万元。目前,协会在茅山老区乡镇建立了13个分会,计有60余名年龄在70岁上下的离退休干部,一批接着一批,18年如一日,以老弱夕阳之躯,做着募集善款、助学育人的朝阳事业。

  大爱缘于感恩

  1996年4月,8岁就当儿童团长、解放后曾任宝堰区委书记的老党员马立平回宝堰探访。当听说有两名品学兼优的孩子因家境贫困而辍学时,老人感到了一种深深的内疚:“老区人民为革命贡献了那么多,可是直到今天,这里还有孩子上不起学,我们怎么对得起他们,怎么对得起牺牲在这片土地上的战友?”为了回报老区人民,马立平联系了17位解放初曾经在宝堰工作过的老战友、老同志。听说是为振兴老区教育,老同志们个个都热血沸腾……你出一个主意,他捐一笔钱,经过一年多的筹备,1997年7月7日,“镇江茅山老区兴教助学协会”在宝堰镇正式成立,马立平被选为理事长。

  协会成立之初,助学资金没有固定来源,没有车,没有固定办公场所,还要对各个贫困孩子进行家访、校访……对于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是横亘在协会发展路上的问题。一位位老人蹬着自行车,一趟趟缓慢地行进在各个贫困学子家庭之间;每月从离退休金里划出不菲的通讯、交通费用;动用一切关系筹款捐助……

  为了把更多的钱用在孩子身上,这些老人们为自己制定了几近苛刻的规定,花每分钱他们都小心翼翼。在市区办事,他们从来不坐出租车,有公共汽车的地方,凭离休证免费乘坐,不通公交车的地方,自己骑车、走路;机关里打印废弃的稿纸,他们搜集起来作为办公用纸,反面书写;别人淘汰的沙发,他们拿过来,清洗干净后继续用……

  老人们终日为协会的事不停地奔波,从来没有拿过一分钱的报酬。花协会的每一分钱,他们都觉得心疼,但为协会掏自己的钱、花自己的钱,却没有丁点的犹豫。

  作为协会的理事长,古稀之年的马立平把全部的身心都扑在了协会的工作上,夜以继日地为协会、为老区的孩子操劳着。协会现任理事长姚美玲清楚地记得,从1997年担任理事长到前几年马老去世,他总共捐资17万元。仅协会成立第一年,马老就动员全家,陆续捐资3.8万元,这相当于当时他18个月的工资。

  在马立平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老党员加入其中。

  2002年12月28日,由马立平推荐,在协会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上获得全票通过,姚美玲担任理事长。接过兴教助学的接力棒,姚美玲首先想的是不能只吃前任“老本”,他带着团队全体同志因地制宜,创新发展,大胆提出在市、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创建助学基金理事单位,不论寒冬腊月,还是炎炎夏日,东奔西跑,一家一户拜访落实,现已建成理事单位48个,累计捐款已超过100万,成效显著。同时,他倡导“跳出老区、走出镇江”,四处为助学化缘,并在北京建立了助学工作站。

  为了募集资金,老人们不知费了多少口舌,受了多少冷落,克服了多少困难。在老人们的努力下,至今基金总量已达2300万元,捐款单位及个人近万。

  助学更要育人

  为了把有限的基金资助给那些真正贫困家庭孩子,协会的老人们做了许多艰苦仔细工作。他们走村串巷搞调查,对申请助学进行筛选,确定调查对象。然后一家一户调查核实,现在农村人口流动大,调查一户跑上三趟四趟是常有的事。

  18年,9000多名学生,这些学生中,有的正在美国留学攻读博士,有的大学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

  看到孩子们一个个成才,老人们感到由衷的欣慰。而最让他们感到高兴的是,孩子们的身上多了一种责任感,我们的事业后继有人了!

  目前正在江苏大学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上大四的刘涛,从2013年开始接受协会资助,他告诉记者,“协会的爷爷奶奶们,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无私奉献,更让我懂得了常怀感恩之心。我将协会当作我的家,我的后盾,我希望自己成长以后,也能为我的‘家人’提供帮助。”

  从黄墟走出去的清华学子郑雯,目前正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攻读博士,她在信中说:“现在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感谢协会长期以来对我的帮助和支持,你们的艰辛和汗水伴随我成长,你们的爱流淌在我的血液中。今日,我只能做一名爱心的传递者,明天,我一定会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金霞工作后,多次向协会捐款,身为教师的她,更是经常帮助自己学校的学生。毕业于南京财经大学的谢丽华是个孤儿,毕业后,她多次向协会捐款,协会的工作人员劝她,刚刚工作,很多地方都需要用钱,并不要急着回报社会,可她却表示,自己是孤儿,已经把协会当作是自己的家,在自己有能力的情况下,一定要回报帮助过自己的人……协会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至今有一张署名“冬梅”的5000元汇款单,他们都没有找到捐款人,但他们能肯定的是,这个“冬梅”也是一个曾经接受协会助学的学子。

  学子们的想法做法,源于老人们对他们的言传身教。姚美玲告诉记者,协会的老人们在实践中感到,光集资助学扶贫,立德树人工作跟不上去,也就失去了助学育人的本意,从2004年起,协会就把育人作为协会的一项根本任务抓在手上,每年选一个主题,围绕主题先典型材料,印发给同学们阅读,在助学大会或助学座谈会上讲感言说感悟,谈人生选择。同时,还开展家访、校访、信访“三访”活动,及时了解他们的生活困难和思想波动。

  协会的工作人员,对很多曾经资助过的孩子都情况都如数家珍,他们最开心的时刻,就是看到一个又一个学生完成学业,走上自己的人生舞台。(崔华东 季翔 姜萍)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上一篇京东客服为宿迁特教孩子捐书献爱心 下一篇老奶奶汇错款民警帮忙追回

评论

帐  号: 密码: (新用户注册)
验 证 码:
表  情:
内  容: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2 Xung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018397号  迅哥有约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江苏省宿迁市洪泽湖东路8号  联系电话:0527-82168048

苏公网安备 32131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