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基因”孕育“精神高地”
—— 宿迁“英雄张森”现象探究(中)
“宿迁有三宝,英雄、美酒、生态好。”如今,这句话已经成为宿迁人介绍家乡的“第一招牌”,俨然成为宿迁城市名片的另一种解读。
宿迁第一招牌,“英雄”居首当之无愧。这里造就了项羽、魏胜、杨泗洪、朱瑞和韩余娟等一代又一代的英雄人物;薛仁贵、韩世忠、梁红玉等历史英雄曾在这里留下过战斗足迹;陈毅、粟裕、彭雪枫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曾在这里浴血奋战。建市以来,宿迁涌现出的1700多位见义勇为英雄,延续着这座城市的英雄血脉。
英雄的故事彪炳千秋。2013年3月6日晚,张森面对冰冷的河水纵身一跃,再一次为宿迁的“群英谱”锦上添花。
沿着英雄的足迹,顺着宿迁地理、历史和文化的脉络寻根溯源,我们不难发现,在宿迁人的秉性中,原本就富含着很多义与勇的英雄基因。
历史地域文化研究者认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孕育了一方文化,体现着一方人的独特气质。
宿迁地处古运河和淮河的交汇处。自古以来,这里不但承载着内涵丰富的徐文化、楚文化和汉文化,还长期受到齐鲁文化、中原文化的辐射和影响。
在多种地域文化的共同影响下,形成了宿迁人独具特色的性格:既有北方人的豪爽、勇猛,又有南方人的机智、果敢。历史上多灾多难、艰苦恶劣的生活环境也造就了宿迁人坚韧不拔、嫉恶如仇、富有正义感的秉性。
宿迁最杰出的英雄代表项羽正是在这样的土壤中登台亮相,成为千古无二的英雄豪杰。
项羽敢作敢当、重情重义的英雄气节是宿迁人文精神的重要特征。他的坚毅果敢、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他的“三岁亡秦,裂土分茅,雄霸天下”的光辉业绩,他的“宝马送亭长,头颅赠故人”的视死如归和“悲歌别姬,不过江东”的侠骨柔情,正是宿迁人民重情重义、豪爽勇猛、无所畏惧性格的真实展现。
无论古时,还是现在,英雄基因延绵不断地在宿迁大地上一代一代传承着。
抗日战争时期,宿迁作为苏皖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的中心区,淮北行署、新四军四师师部均驻于此,素有“淮北延安”的美誉。从抗战到解放战争,彭雪枫、江上青等3000多英烈为了革命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长眠在这块红色热土上。
老区人民特有的淳朴、热情、勇敢的性格在宿迁人身上表现得尤其突出。抗战时期,彭雪枫刚到宿迁时所带部队不过300人,但几年后迅速发展到5万人。“那时候参加革命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牺牲!没有勇气的人是不会参加革命的。”那时,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已经浸入了宿迁人的血脉。
抗战时期,被喻为“淮北刘胡兰式英雄”的喻尊霞,1940年5月28日,因恶霸地主告密,喻尊霞不幸落入日寇之手。审讯中,任凭严刑拷打、威逼利诱,她决不投降妥协。日军队长甚至残忍地砍下她的4个手指,尽管这样,仍没有让她屈服。
解放战争时期,来自泗洪县魏营镇的战斗英雄王广华,在淮海战役中与战友骑着战马炸毁敌坦克6辆,活捉了43个敌人,创造了“骑兵打坦克”的奇迹。后来,王广华在一次战斗中为掩护战友撤退壮烈牺牲,被华东野战军授予一等功臣称号。
正是在一个个英雄榜样的激励下,在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中,英雄基因在宿迁大地生根发芽,深深根植在宿迁人民心中,无论身在何处,宿迁人的这种特质却永不会变。
2009年10月22日,泗洪县凤墩村青年李海跳入邻居家3米深的腌菜池救人时,因吸入毒气而牺牲;
2011年9月24日,南京市建邺区,3名偷车贼在莫愁湖东路一家酒店门前作案时,被在此务工的宿迁籍女民兵赵娟发现。她当即阻止并同偷车贼展开搏斗,后与其他群众一道将其擒获。赵娟成了南京市民心中的女英雄;
2012年10月23日,宿豫区保安乡农家妇女徐桂荣在车祸来临的瞬间,用力将身边的孩子推出去,自己倒在血泊中,再也没有醒来。徐桂荣成了人们心中的“最美奶奶”。
西楚大地英雄辈出,宿迁上空赞歌不绝!
探究宿迁英雄层出不穷的原因,除了地域文化人文形成的英雄基因之外,我们发现,还离不开孕育英雄的环境。
近年来,宿迁市大力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和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宣传英雄事迹,弘扬英模精神,在当地形成了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浓郁氛围。
张森事迹发生后,市委书记蓝绍敏第一时间作出“向张森同志学习”的批示,市文明委、省文明委相继发出学习张森精神的号召,市政府追授张森“见义勇为先进分子”称号,团市委授予张森“新长征突击手”称号,宿豫区委授予张森“见义勇为好青年”荣誉称号……
走在宿迁市街道上,随处可见宣传英模事迹的橱窗、印有英模画像的灯箱。点击地方网站,向英雄学习的专题设在网页突出位置;翻阅当地报刊,赞英雄、学英雄的报道持续深入。
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在这片热土已成风尚。(葛 明、田庆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