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美丽公民: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石
2013-03-12 07:01:54 来源: 作者: 【 】 浏览:1188次 评论:0

美丽公民: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石
中共哈尔滨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文明办主任 张丽欣

  党的十八大勾画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形象地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理念。深入剖析其深刻内涵,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含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关系人民福祉和民族可持续发展的自然生态内容,而且还蕴含着以文化建设为灵魂的人文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离不开“美丽公民”的强大支撑。
  一、塑造“美丽公民”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内在要求
  提升公民道德素质,既是培育“美丽公民”的基本元素,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核心所在。“美丽中国”呼唤美丽公民,美丽公民打造“美丽中国”。塑造“美丽公民”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道德支撑。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必须有精神的高地,方能守望理想,登高远望。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多变日趋明显,市场经济负面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日益显现,公民道德建设也面临着严峻挑战。如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下,整合社会的多元价值观念和人们行为的多维道德取向,使之得到合理调适,最终在整体上不偏离正确轨道,朝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直面的新情况、新问题。实践证明,面对社会的诸多矛盾和利益冲突,人们只有有了共同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才能化解矛盾、形成共识、消除冲突、达成谅解、理顺情绪、集聚力量。由此,确立道德信念,铸就道德情感,磨砺道德意志,增强道德修养,无疑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提供了有力的道德支撑。通过培育“美丽公民”,可以让一个个“最美”的个体不断涌现,成为照亮人们前行的灯塔和旗帜,从而带动更多的“最美”主体生成,最终实现一个道德层面的“最美中国”。塑造“美丽公民”为建设“美丽中国”确立了精神坐标。一个公民整体素质低下的民族和国度,无论如何也不能称之为美丽。受经济转轨时期的负面影响,特别是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的低俗、糟粕和垃圾,在各种利益的驱动下大肆泛滥,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提供了滋生土壤。人们从“毒奶粉”、“地沟油”中,感受到了社会诚信的缺失;从“老人摔倒,没人敢扶”中,体会到了伦理道德的滑坡;从“芙蓉受捧”、“凤姐蹿红”中,领悟到了荣辱不分的可怕。社会诸多道德失范现象,已超越人们所能容忍心理极限,击穿社会所能承受的道德底线。树立先进典型,提供精神引领,弘扬社会风尚,守护道德高地已变得尤为迫切。近年来,社会对“最美”现象越来越关注,对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越来越推崇,我们由此感受到在公民个体和社会层面上,对道德提升的需求与渴望,体会到党和国家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高度重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提升公民素质,培育“美丽公民”,确定了真与假、美与丑、是与非、善与恶的标准,为社会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提供了评判荣辱的道德标尺。塑造“美丽公民”为建设“美丽中国”汇聚了动力源泉。道德建设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积极因素。社会是人构成的,人是社会存在的前提,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能动因素,人的社会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支配下进行的。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来引领,良好的公民素质既是“美丽公民”的核心内容,也是城市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成为其生生不息、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证明,一个国家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幅度越大,推动发展的能力就越强,发展的速度就越快。培育“美丽公民”,不仅可以通过爱心传递,用心接力,行小善汇大爱,支撑起时代道德的高度,而且可以唤起人们的激情,激发人们知耻后勇、知难而进的斗志,通过提升素质,岗位奉献,为社会的发展进步注入了生机与活力,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了奋力前行的动力。
  二、培育“美丽公民”需要不断提升全体公民的道德素质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作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举措提出,标志着从公民个体到社会、国家层面,对道德提升、诚信构筑的需求和呼唤日渐强烈。如何充分发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独特优势,创新方法手段,运用各种阵地、载体,褒扬“最美人物”、唱响“最美声音”、倡导“最美精神”,最终建成一个心灵层面的“美丽中国”,是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美丽公民”需要良好社会风尚熏陶。优良的社会风尚,是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美丽公民”健康成长的土壤。为此,我们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通过大力宣传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实践和新鲜经验,强化道德教育,营造大力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社会道德氛围;通过对各类先进人物的培育、选树和宣传、推广,使之成为道德楷模、时代先锋和精神旗帜。近年来,我市在公民道德教育中,力戒空洞的说教,注重用身边典型教育引导广大市民,大力培育宣传谢尚威、常伟豪、杨慧、苏泽军、郑新鑫、孙岩等众多可亲可近、可信可学的平民英雄、身边好人、道德楷模,凝练形成了以“舍己救人的奉献精神、珍爱生命的高尚情操、助人为乐的大爱情怀、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为丰富内涵的“哈尔滨风尚”,既为社会树立起道德评判标尺,更为培育“美丽公民”奠定了坚实社会基础。“美丽公民”需要长期道德实践养成。人是社会文明的培育者、铸塑者、承载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公民的自身素质,决定了城市的文明程度,良好的道德操守只有付诸实践才能得到养成。广泛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动员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创建活动,并在参与实践中启迪心智、见贤思齐、陶冶情操,成为提升市民文明素质,培育公民道德情操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我市通过组织开展“唱”爱国歌曲、“诵”中华经典、“进”道德讲堂、“学”身边好人、“兴”志愿风尚、“做”文明市民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激发了广大市民关心、支持和参与文明创建、道德建设的愿望和热情,使之在参与实践中达到感受成果、净化心灵、提升自我的目的。“美丽公民”需要和谐社会环境滋养。我们坚持把道德建设与改善民生相结合,把道德教育与志愿服务相结合,开展帮扶空巢老人、特困家庭、下岗职工、孤寡老人、残疾人、失学儿童等系列志愿帮扶活动。积极营造礼遇先进的社会氛围,组织“身边好人”和“道德模范”代表参观“世博会”、游览“北京城”,邀请“身边好人”参加“全国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发动各级文明单位慰问“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解决他们生产生活难题,让英雄不再有“流血又流泪”的遗憾,让“好人不吃亏”、“好人有好报”不再成为空谈,一个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新型人际关系初步形成。
  三、为“美丽公民”健康成长营造崇德向善的社会环境 
  “美丽中国”秀外慧中,是自然之美,更是精神之美。从生态文明的视角出发,建设“美丽中国”需要的是天更蓝、水更清、山川更秀美;从精神文明建设的维度看,建设“美丽中国”更需要以“美丽公民”为文化符号的人文生态环境来呈现。从这个意义上说,“美丽公民”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教育引导,为“美丽公民”健康成长集聚社会正能量。道德教育的过程,既是宣传引导的过程,也是向善力量集聚的过程。只有大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大力践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才能引领社会正风,聚集社会正能量,为培育“美丽公民”、塑造“平民英雄”创造条件。示范引领,为“美丽公民”健康成长营造浓厚舆论氛围。正确的舆论导向对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影响着公众对社会现象的认知态度和行为倾向。要广泛营造崇尚先进的社会氛围,发挥报刊、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等大众传媒舆论引导作用和文艺作品的熏陶作用,大力宣传先进典型的感人事迹,用他们身上凝聚的崇高道德力量感染和教育群众。要善于发现百姓身边各层次的先进典型,注重典型的多样性、可学性,使人民群众既能从先进人物的高尚品格中感受到精神震撼,又能从身边的凡人善举中体会到不平凡的精神内涵,带动全社会去学习好人、争做好人。关爱帮扶,为“美丽公民”健康成长创设好人好报环境。马克思说过:“合理地理解个人则是道德的基础”。以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为代表的美丽公民,在现实生活中也是平凡人、普通人,也有着基本的物质和精神需求。要营造善行义举必有善报的社会环境,给予好人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积极探索关爱先进人物的有效途径,切实提高先进人物的社会礼遇,让先进人物得到全社会的理解、肯定、尊崇、支持和帮助,让英雄人物在人们的崇敬和关爱中,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使更多的人敢当好人、愿当好人。政策扶持,为“美丽公民”健康成长提供有效制度保障。要使好人得到好报,除了宣传引导、教育感化外,还应建立健全长效保障机制,对于先进人物不能搞“一阵风”式的学习宣传,对于先进人物的关爱也要经常化、制度化。要切实解决只关注眼前、关爱帮扶缺乏常态化等问题,建立必要的物质投入保障制度,形成规范有效的资金投入和筹措机制,通过修订完善出台生活困难道德模范帮扶办法,探索支持建立各类后援组织的措施,让好人做事有保障、生活有依靠,逐步形成有利于好人涌现、好人好报的良好制度环境。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上一篇告别雾霾天气从种好一棵树开始 下一篇“网络雷锋”如何走好成长的路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2 Xung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018397号  迅哥有约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江苏省宿迁市洪泽湖东路8号  联系电话:0527-82168048

苏公网安备 32131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