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三公经费公开需破除中庸心态
2012-02-14 21:15:46 来源: 作者: 【 】 浏览:1082次 评论:0

  本报特约评论员李力言

  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政府部门应看到精神懈怠的危险,主动参与和推动三公公开进程,尤其是那些至今犹在观望、怀揣白卷的部门。

  中央部委的三公经费公开引人关注。昨天,财政部公开2010年三公经费支出决算和2011年预算情况,总算使公开三公经费的中央部委迈上了两位数。 

  较之姗姗来迟者,更多的还是千呼万唤后来者。按国务院要求,98个中央部门需于6月底前公布三公经费情况。交卷时间早已过去,大部分考生仍未交卷,且态度模糊。国土资源部有关人士称,肯定会公布,具体时间未定,但绝不会是最后一个。不想当排头兵,也不愿垫底,这样的中庸心态很有代表性,也曾经很有市场。但世易时移,这一套在今天恐怕不再那么吃得开了,因为“事情正在起变化”。 

  不管是近年来各地的财政公开探索,还是网友对公开的积极围观,无不表明透明公开是人心所向,已势不可挡。可以说,公开是必须的,它不会因任何部门的利益而动摇,能否及时公开就成了检验各部门是否坦诚开放、正视问题、接受监督的试金石。 

  公开已成常识,公开的含金量问题却正日益凸显。目前已交出的三公答卷中,粗枝大叶有之,语焉不详有之,藏着掖着有之,但也不乏亮点,被称为“最详三公经费”的审计署账单,及刚刚公布的财政部账单,在“细”字上有了不小进步。 

  审计署公布的数据,出国(境)费用具体到人,公车费用具体到辆;财政部账单在“因公出国(境)费预算”方面,特别说明了实际支出增加609.35万元的三大原因,体现了回应公众质疑的意识。这些部门公开质量的提高,为后来者提供了范本,值得将其有益经验总结提炼,形成一套三公公开的具体标准,继而推动公开进程。但也应看到,即便是这样的“优等卷”,仍与公众“让公开内容更具体详细、明白易懂”的要求有不小距离。 

  从长远看,公开仅仅是“初试”,公开三公经费的目的是为了挤干政府部门的消费水分、发现消费漏洞、改掉不良消费习惯,在民主监督下养成勤俭节约、珍惜公帑的良好作风,逐步使三公经费回到合理水平。目前从中央部门到地方政府,做得好的也只是刚刚起步,更多的部门甚至连第一步都还没有迈出。 

  当然,从“中庸心态”到开放心态,从“见光惹麻烦”的疑虑到领悟“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总有一个过程,解决问题更难以一蹴而就,需要公众的宽容和理解。但“形势逼人,不进则退”,政府部门应看到精神懈怠的危险,主动参与和推动三公公开进程,尤其是那些至今犹在观望、怀揣白卷的部门,应该迅速警醒过来,大步向前迈进,勇于接受阳光的洗礼。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三公 经费 公开 破除 中庸 心态
上一篇信任危机正倒逼红会走出旧模式 下一篇高铁“新手上路” 最要磨合是服务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2 Xung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018397号  迅哥有约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江苏省宿迁市洪泽湖东路8号  联系电话:0527-82168048

苏公网安备 32131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