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狠刹浪费风春节期间观风气
春节假期,既是走亲访友的好时节,也是观察社会风气的一扇窗口。改进作风八项规定,在基层执行得如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在地方落实得怎样?本期大家谈,我们从春节见闻中,观民情、知风气。
春节已过,“厉行节约”会不会是一阵风?“反对浪费”如何打成持久战?群众更期待探索长效机制,形成制度规范。
规范公车不应止于春节
江苏淮安孙连洲
从上世纪80年代初开始,咱村陆陆续续有20多人当上了公务员。往年过春节,无论官位大小、品级高低,基本上都是公车接送。因为村里本来就没有多少轿车,因此这些公车特别扎眼,家属感觉倍有“面子”。
但是今年春节,我发现咱村回来的公车少了。春节假期这几天,我还特地留心这些人家,竟然没有发现一辆公车。听乡亲们说,年前也很少看到公车开到村里,与以往公车滥用情况形成鲜明对比,确实感觉新风扑面。
公车滥用不仅挤占道路资源,保养、油耗、维修俱是空耗公帑。规范使用公车,不应止于春节七天,还应该体现在平时。
公款消费岂容移花接木
河北阜城笑 含
春节期间,政府部门公款消费有所收敛,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公款消费移花接木,形式变了、手段高了。
比如春节宴请,以前是领导一声令下,单位倾巢出动,现在为避风头,只宴请领导和下属各部门的一二把手,其他人则象征性地发点年货或“过节费”。宴请领导时也搞“上山下乡”,专找相对偏僻的酒店。
还有春节送礼,以前大包小包、小心翼翼,生怕遇到熟人。如今把该送的礼放在自己的车上,和领导电话联系后,由领导的司机开车“接货”就行了。
此类“高明”手段,看起来减少了“麻烦”,“方便”了领导,实际上却让公款吃喝、送礼更隐蔽,隐患也更大。自欺欺人中,浊化了官场风气,背离了节俭本意。
在中央下铁拳反对铺张浪费、改进工作作风之际,破除这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新形式主义,方能戳到公款消费的痛处和死穴。
少些公宴 多些家宴
山东武城张秀岭
春节长假期间,县里大部分酒店推出了聚会宴、年夜饭等项目,但预订人数却“大失所望”。地处县城最繁华路段的一家酒店,包厢仅预订出去1/4,去年基本上已经订满。
而与此同时,城区的蔬菜店、各大超市的熟食制品专柜却异常火爆,市民采购不亦乐乎,更多人选择自购食材、自做家宴。
逢年过节,一家人难得团圆聚会,饭店撮一顿虽不稀奇,但经济卫生又有“年味”的家宴,从来都是多数人家的首选。相比往年,如今包厢宴请遇冷只能说明,这种消费多半不是花自家的钱,而是打着拜年、聚会的旗号大搞公款吃喝。如此的冷清,倒也是好事一桩。
硬撑面子违背拜年本义
江苏常州梅子雨
正月回老家走亲戚,我带了一条硬中华香烟,自以为气派十足。没想到第二天亲戚回访,篮子里是两条硬中华香烟。亲戚是农村人,儿子在外务工。我看到他带来的东西,价值远高于我所送出的东西,与家人面面相觑、一时失语。
往年回老家我都是挤火车,村里人见到我都说,你怎么不买个车,在发达地区工作,没有车子多没面子。去年底我为出行方便买了一辆车,今年开车回家,大家都说现在买车也不是稀罕事,村子里在北京打工的某某、在杭州打工的某某都买了车。听闻这些蜚短流长,我只有苦笑一下。
春节走亲访友是为了联系感情,但是相互攀比,甚至为了面子打肿脸充胖子,违背了拜年的本义,无端增加了彼此负担。(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