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企业基金会:青青涩果何时可摘?
2012-02-14 21:13:16 来源: 作者: 【 】 浏览:1339次 评论:0

  素有“裸捐”第一人之称的陈光标先生,先是要携现金到台湾散财扶贫,继而扬言要到华尔街发红包,“暴力慈善”饱受诟病仍乐此不疲,甚至大有“低俗化”倾向,让各位看官发现,“陈低碳”居然能将公益做到八卦味十足。

  而与之相反,看似低调、实则高调的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继去年12月1日获《福布斯》颁发“最佳非公募基金会”后,2011年3月30日,在2010年公益中国年度颁奖盛典上,又获得“最佳非公募基金会”的殊荣,受到各界一致认可。

  对比如此鲜明,反差如此强烈,一方是企业家个人慈善受到冷嘲热讽甚至谩骂,另一方面是企业以基金会方式行公益而获好评,社会公众已经越来越不满足于企业/企业家简单的、炫富式的慈善了。而腾迅的得奖,也预示着,企业基金会这一在发达国家已非常普遍的企业公益模式,终于开始进入国人视角。

  何为企业基金会

  如果对非公募基金会进行类别划分,其中有一类是由单一企业发起并注资成立、主要运作资金来自基金会本金或发起企业的,就是企业基金会。这类基金会的成立有很强的功利性,追求社会公益是手段,实现企业利益与价值是目标。

  目前,中国的企业基金会还基本默默无闻,除了有名的南都公益基金会、腾迅公益慈善基金会、光华慈善基金会[1]等几个之外,企业基金会的金山,还在水下。

  捐还是不捐,这是个问题

  据笔者的一项统计,国内的企业类非公募基金会总量已达135家,90%以上由民营企业发起,其中全国级20家,地方级115家。以注册资金[2]起算,则135家企业基金会至少是富含26.7亿元的金矿,如果按照年8%公益投入额的最低标准计算,则企业基金会每年投入在公益领域的资金量至少应在2.1亿元以上,这还没有考虑母企业对基金会的额外捐赠。

  由于绝大多数企业基金会的身影还十分模糊,笔者无法判断这部分资金的去向,如果仅仅根据绝大部分企业基金会对自身职能的定位,可以猜想,这笔钱只是简单的捐掉了,和企业直接捐赠没有什么差别。甚至依据笔者对企业公益现状的了解,不排除这样的可能:一些企业基金会直接将资金捐给了政府!资金使用效果连缴税都不如!

  金玉其外,赛不过“小草根”

  而造成企业基金会目前这种尴尬的现象的原因是:他们不仅专业性难以企及,敬业心也远没有达到基金会应有的水平。企业基金会运作资金的模式有两种:

  “南都公益基金会”模式:基金会利用本金投资,发起企业仅在本金受损时补足原始本金;

  “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模式:基金会本金维持不变(一般都为最低注册额),企业每年转移一部分盈利给基金会开展活动,光华控股每年都会依据基金会的公益战略和年度计划拨付相应资金。

  试看,如果一家企业发起成立地方性非公募,只需为基金会提供最低200万元的原始本金,然后可以任选一种方式运作,只要保持住最低8%的年公益事业支出,也即16万元,即可通过基金会年审。而我们都知道,目前即便是最小规模、未选择任何一种方式注册的草根NGO,年项目资金量也能达到10万元左右。这样的堂堂百万元资本的企业基金会,除了借助这副光鲜的外表成为党政机关的座上宾,价值何在?

  宽容信任,实现双赢

  从国际经验看,企业基金会多在公益资金链中处于上游地位,是公益资金的主要提供者,也是公益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要想让企业基金会真正发挥作用,似乎没那么简单,社会公众与企业都各有责任。

  对社会公众来说,大家长期习惯于文革式的动机论,因而否定了企业在行慈善时追求企业自身利益的正当性,也封死了企业利益与公共利益双赢的可能。对待企业基金会,可行的姿态是,不反对企业行慈善时宣传自己、突出自己、甚至谋求企业利益,但应对企业基金会的慈善行为提出严格要求,引导其专业化,将企业优势和资源传递给企业基金会,通过企业创新带动公益创新,给公益带来增量效益。

  对于企业基金会的治理,公众也不能盲目套用“良好治理”的学究式理论,要求企业基金会与一般基金会一样具有完善良好的理事会治理结构[3],而没能从发展的现实情况来看待企业基金会。现阶段可行的方式是,在基金会理事会保留出资方理事人数和决策权的前提下,适当引入政府官员、学者、公益人士、利益相关方代表担任外部理事,既保证出资企业对企业基金会战略方向的把控,又能有一定监督而不致失控。

  从企业角度来看,在公益慈善活动中过于宣传自己、追求自身利益,已经备受唾弃。与其如此,倒不如多花些心思在企业利益和公益利益中寻找契合领域,让企业在追求自身经济目标的同时,也能带来社会价值的提升,实现“双赢”。

  青青涩果,何时可摘?

  目前的企业基金会还处在公益事业发展的原始阶段,即仅仅停留在一对一慈善捐赠,从事创新慈善和公益组织支持的企业基金会少之又少。目前已经开展创新支持和公益组织支持的企业基金会,除了上文提到的数家,别无他寻。

  而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发展定律看,未来数年,企业基金会必将在鲜有人涉足的创新领域和公益组织支持领域斩获颇丰。而通过腾迅公益慈善基金会的活跃身影,我们仿佛已经看到,企业基金会的军团已枕戈待旦。他们将为为中国的公益事业带来新的亮点。

  青青涩果,差不多快熟了。

  作者:张峻玮

  社会资源研究所研究员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企业 基金会 青青 何时
上一篇NGO参与乡村社区发展的困境 下一篇酒驾与爆炸的西瓜 哪个更危险?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2 Xung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018397号  迅哥有约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江苏省宿迁市洪泽湖东路8号  联系电话:0527-82168048

苏公网安备 32131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