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莫让乡土中国只留下“精神寄托”
2016-01-05 09:24:06 来源: 作者: 【 】 浏览:1441次 评论:0

莫让乡土中国只留下“精神寄托”

   “如何推进新农村与美丽乡村建设,守护好山水风物,留住回得去的乡愁?”2015年12月27日,广东中山市委宣传部主办《大国空村》作品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乡土文化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研讨会,邀请专家们讨论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如何重建乡土文化、留住“精神老家”。 (1月3日光明日报)

  元旦期间,驱车回农村老家看望父母。说是农村,父母其实住在新建社区弟弟家的楼房里。社区有广场,有健身器材,各项设施都很配套。不远处,老村里应该拆迁的老宅坐落在肃穆中,绕着胡同走了一圈,没看见几个邻居,有些房子已是断垣残壁,不知道多久以后,这些老房子便会消失。

  快到年底,村里出外务工的青年人陆续回来了。在不久后,村庄将打破往日的宁静,各种各色的音调开始回归乡音,各种思乡的情绪在这里得到缓解。但在社区化程度日益加快的今天,这种乡情不知道在多久之后将无所寄托。

  这只是一个小村的十年变迁。随着近年来城市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在不久的将来,许多村庄都将逐渐消失,被社区楼房所替代,农村不少独特的、传统的乡村文化随之消亡。正像中山日报社记者程明在作品《大国空村》中描述的那样 :“回到儿时的村庄,面对垂垂老去的村邻和摇摇欲坠的村屋,许多游子不由自主地黯然神伤……我们的乡愁将何处安放?”

  这是正在推进中的中国一个缩影。在当今这个社会正在发生重大转型的时代,乡土社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在这种情形下,探讨一下该如何去留住故土,留住乡愁,让游子们心有所寄,无疑是一个重要且迫切的话题。

  一则,要重视乡村在未来的重大作用。从根本上来说,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乡村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未来解决数亿人口生产、就业、生活和居住的重要空间。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各地要在推进城镇化的同时,重视古村落的保护,重视新社区规划中的文化含量。同时,要借助土地、户籍等制度改革,通过合理的体制机制,在保护农民利益和耕地红线基础上,吸引人才和资金投入“三农”,协同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二则,要防止日益严重的“乡村病”。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生产要素高速非农化、农民社会主体过快老弱化、农村建设用地日益空废化、农村水土环境严重污损化等“乡村病”日益严重。面对这些难题,各级应当因地制宜,对城乡区域进行产业重组、文化重构、社会重建,让农民有尊严地共享城乡一体化发展成果。要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的要求,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为乡村留住人力资源和活力。

  对故乡的眷恋是人类本真的情感诉求,土地、文化、母亲是维系民族感情生生不息的血脉,也是每个在外漂泊的国人为之倾倒、为之爱怜的情感缘由。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乡土中国文化得以传承,“乡村病”能被治愈,莫让乡土中国只剩下我们的精神寄托。(特约 风声)

  

您看到此篇文章时的感受是:
Tags:
上一篇寒冬给残疾人送超短裙 短了谁的腿.. 下一篇“怀孕协议”请少点傲慢与偏见

相关栏目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相关文章

copyright ©2012 Xungyy.com,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20018397号  迅哥有约  版权所有
网站地址:江苏省宿迁市洪泽湖东路8号  联系电话:0527-82168048

苏公网安备 321311020002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