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满14 周岁的小洛,在过去一年里,成为了迅哥有约社工中心司法社工工作中的一个沉重案例。这个少年在接受过一次教育矫治后,不仅没有走上正轨,反而变本加厉,据民警透露,今年他已连续实施近 20 起入室盗窃案件。面对这样的情况,作为司法社工,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挣扎。

深入了解小洛的家庭状况后,更令人感到揪心。小洛的母亲早早离家出走,多年来音讯全无;父亲长期在外打工,却沾染了赌博的恶习,对家庭几乎不闻不问。家中,年迈的奶奶不仅要照顾小洛,还要照顾他年幼的妹妹,实在无力对小洛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教育。在这样破碎且缺乏关爱与引导的家庭环境下,小洛一次次走向歧途似乎变得“顺理成章”。

然而,面对小洛的问题,仅靠社会力量来解决家庭层面的困境,显然难以阻止他再次犯案。这也让司法社工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在对小洛的帮教过程中,我们究竟能扮演怎样的角色?又能取得怎样的实际效果?即便在帮教过程中采取多种措施,增加帮教的频率和力度,对于小洛来说,这些努力真的能改变他的人生轨迹吗?就算通过帮教改变了他的认知,当他回归那个一贫如洗、千疮百孔的家庭后,面对生活的重重压力,一段时间后是否又会重蹈覆辙,再次选择盗窃,陷入恶性循环?

小洛的案例,不仅是一个个体的困境,更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司法社工在未成年人帮教工作中面临的挑战,以及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成长的深远影响。要帮助像小洛这样的孩子走出困局,绝非司法社工单方面努力就能实现,而是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协作。社区、民政、妇联、学校等各个部门应形成合力,多方协调,在关注小洛个人改变的同时,致力于改善他的家庭环境,给予这个家庭更多的支持与帮助,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为这些迷途少年点亮一盏回家的灯,让他们拥有走向正途、拥抱美好未来的可能。(作者:王应中 编辑:陈逸君 审核:陆迅)